巍巍紫禁,六百年风雨沧桑,诉说着中华文明的璀璨与厚重;莘莘学子,十四日躬身实践,赓续着守护文脉的责任与荣光。今年正值故宫博物院建院一百周年,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深化与故宫博物院合作,继续选派10名优秀本科生于2025年7月28日至8月10日,在史志林副教授的带领下赴故宫博物院社会教育部与开放管理处两大核心部门,开启了为期两周的实习之旅。这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深度实践,更是一场“自强不息,独树一帜”兰大精神与故宫人“尊重、坚守、创新、服务”职业精神的深刻对话与融合。
传承文脉,守护殿堂
社会教育部是故宫博物院连接公众、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今年,2022级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生彭琳涵、李楚艳,2023级历史学(基础理论班)本科生房禹良,2023级历史学本科生巩一凡等四位同学在此部门的不同岗位,体悟着“教育导览”与“文化传播”的深层含义。
彭琳涵同学在教育导览组,主要负责养心殿讲解词的整合与文物资料整理。“实习让我不再是历史的旁观者,而是细微的参与者。”她动情地分享,“看到莲鹤方壶历经战乱仍被精心守护,我内心充满敬佩与感动。”这份感动,源于她亲身体验了故宫工作的“冷板凳”精神——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如细致的资料整理、讲解词的反复打磨,都离不开“极大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她深刻认识到,守护国宝、传承文明,正是由无数故宫人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所铸就的,这份“沉静与坚守”就是故宫精神最朴素的底色。
房禹良在教育传播组,这里站在了文化传播的最前沿,可以参与到令人兴奋的“文物AI展示与互动”项目中。在社会教育部教育传播组姜倩倩老师的指导下,她从认识经典文物入手,系统学习信息整理规范,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最终独立撰写了“莲鹤方壶”、《海错图》和“亚方尊”三件文物的详细资料,为AI提供核心信息支持。“实习期间,她更深刻感受到故宫作为“中华文明集大成者”的厚重,以及研究者们“干得好枯燥的工作、守得住千年的文物、从不改内心的敬意、变不了躬行的习惯”的宝贵品质。
巩一凡同样在社会教育部,在社会教育部教育导览组组长邓晨钰、林德祺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深刻理解了故宫工作的双重使命:“为让文物重焕韶光而守正”与“为使历史走进人民而创新”。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她完成了养心殿讲解词整理编辑工作;关于金双龙钮云龙纹编钟、《乾隆是一是二图》等6件文物的语音导览素材整理和讲解词初步撰写工作。同时跟随林德祺老师参观了武英殿陶瓷馆雕塑馆、慈宁宫等地,对“故宫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在项目管理组实习的李楚艳,则参与了大高玄殿的相关工作,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跟随讲解员了解学习大高玄殿的建筑结构特色与文化内涵,并参与数字博物馆展览的观摩学习;二是负责大高玄殿相关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三是参与大高玄殿英文宣传材料的翻译与校对工作。故宫的老师们不仅在工作上悉心指导,还经常鼓励她参观故宫各类专题展览和古建筑,使她对故宫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保护工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连接公众,传递温度
开放管理处作为直接服务数百万观众的“故宫门面”,是博物馆功能发挥的最前沿阵地。今年,2023级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生唐文浩、陈雨婧,2024级历史学(基础理论班)本科生周子傲、周杰,2023级历史学(强基计划)本科生姜依彤、2024级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生程蓦然等六位同学在此部门经历了全方位的一线服务淬炼。
他们的工作覆盖了开放管理的核心环节,包括解答咨询与服务引导、讲解学习与辅助支持、无障碍服务保障等。
解答咨询与服务引导主要是在咨询点热情、耐心地为中外游客解答关于开放时间、门票信息、参观路线及各项设施的疑问。讲解学习与辅助支持主要是跟随资深讲解员老师,系统聆听对故宫中轴线、西六宫、珍宝馆、钟表馆等核心区域建筑历史、文物故事与文化内涵的深入阐释。无障碍服务保障主要是在轮椅童车租借处热情接待有需求的游客(如老人、行动不便者等),核对信息、说明规则、高效办理登记及押金手续。
身处服务一线,同学们对“博物馆服务”的本质有了颠覆性认识。姜依彤深刻体会到:“博物馆的‘服务’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历史教育’和文化传达。每一次高效的指引、每一个耐心的解答、每一声善意的提醒,都在提升观众的体验,也塑造着他们对故宫的印象。” 唐文浩结合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服务经验,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拓展了能力点。陈雨婧则真切感受到了开放管理处老师们身上的“热爱与温暖”。正如周杰所言:“守护并传递历史,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走出书斋,走到服务观众的一线,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保护者。”
扎根沃土,行稳致远
实习第二周,全体实习队员迎来了最为珍贵的时刻——与兰州大学杰出校友、首届兰州大学校友导师、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进行座谈。同学们向王旭东院长汇报了实习收获与感悟。王旭东院长亲切地回忆起在兰大的求学时光,并对新时代青年在文化建设与教育传播事业发展中提出了殷切期望。他鼓励同学们要扎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既要仰望星空,心怀“守护文明、传承薪火”的远大志向;更要脚踏实地,在学习和工作中锤炼“尊重历史、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品格。王院长强调,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永远向有志于文博事业的兰大学子敞开,期待大家未来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贡献力量。院长的寄语,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同学们未来前行的道路。
知行合一,未来可期
短短十四天,兰大学子们穿梭于红墙黄瓦之间,从社教部深入挖掘文物故事的案头,到开放管理处直面观众的服务一线;从学习讲解词的字斟句酌,到参与AI展示的创新探索;从感受“冷板凳”上的坚守,到体会服务中的“文化温度”。他们不再是匆匆的游客,而是以“实习员工”的身份,深度融入了这座文化殿堂的日常脉搏。
同学们不仅系统提升了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公众服务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更深刻领悟了故宫人代代相传的“尊重、严谨、坚守、躬行、创新、服务”的精神内核。这份精神,与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校训高度契合,共同构筑了同学们未来成长的精神坐标。
正如彭琳涵所言:“作为新一代兰大文博人,我们应把在故宫学到的知识、技能、精神融入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不忘初心,扎实研究,未来无论身处何方,都努力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者、研究者和传播者。” 此次故宫实习,是一次成功的“知行合一”的历练,也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职业启蒙。它如同一颗种子,已在十位兰大历史学子的心中深深埋下,未来必将破土而出,在守护与传承中华文明的道路上,绽放出属于他们的独特光彩!
图片作者:故宫实习全体学生,文字作者:周杰